早在2003年,習近平同志在《求是》雜志發表署名文章,提出“生态興則文明興,生态衰則文明衰”的重要論斷。塞罕壩的曆史滄桑,正是這一科學論斷的生動寫照。
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有力印證
巨大的生态效益。塞罕壩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前的12%增加到現在的80%,有效阻滞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,每年為灤河、遼河涵養水源、淨化水質1.37億立方米。
顯著的社會效益。塞罕壩林場助推區域發展,創造就業機會,帶動群衆緻富,促進地方發展,推進苗木生産、生态旅遊、交通運輸、養殖業等産業發展,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。
可觀的經濟效益。塞罕壩林場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112萬畝;林木總蓄積由建場前的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,累計為國家提供中小徑級木材192萬立方米。
強大的精神力量。塞罕壩林場的巨大成就,為廣大人民群衆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意識,積極投身美麗中國建設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。
生态文明建設道路的可貴探索
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生态文明建設的基礎。塞罕壩林場的成功,正是貴在一張藍圖繪到底,成在集中力量辦大事。
建設生态文明,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,塞罕壩林場的成功,正是貴在嚴格的制度,成在穩定的體制。
科技創新是生态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撐。建設生态文明,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,以自然規律為準則。在生态文明建設過程中,人類必須尊重科學、順應自然規律。塞罕壩的成功,正是貴在科技興林、矢志創新的堅守,成在鑽研技術、永不言敗的擔當。
開創社會主義生态文明新時代
塞罕壩人憑着“牢記使命,艱苦創業”的高尚情懷,“綠色發展,科學求實”的矢志追求,“前人栽樹,後人乘涼”的奉獻精神,“愚公移山,再造山河”的堅定信念和“踏石留印,抓鐵有痕”的務實作風,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設的道路,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邁出堅實的步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