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ibo亿博体育APP下载

我們的領路人

信息來源:yibo亿博体育APP下载    發布時間:2019-08-27


  我叫周華,與馬洪琪院士共事多年。今天,我報告的題目是:《我們的領路人》。

 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30個年頭,1989年我參加魯布革電站建設,從那時起,認識了馬洪琪院士。30年來,中國水電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也見證了馬院士從水電專家、到工程院院士、到水電領軍人物的一路付出、一路艱辛、輝煌成就。他的水電生涯和無數個第一、之最緊緊相連,他對工程質量的“較真”、對科學技術的“嚴謹”、對科技創新的“執着”讓我記憶深刻、也深深的影響着我。

  世界最大看三峽,世界最難看小灣。提起小灣電站,馬洪琪院士總有說不完的話題。世界第一高混凝土雙曲拱壩,沒有經驗可供借鑒,技術問題也是世界最難。這個曾讓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譚靖夷,中國水電泰鬥、兩院院士潘家铮都歎為觀止的世界級水電工程,是馬洪琪院士付出心血最多的工程之一。

  小灣壩址河谷深切、岸坡陡峻、溝梁相間、地應力高,電站邊坡高近700m,相當于200多層高的樓房,它的穩定對大壩和地下廠房施工、安全運行至關重要,沒有經驗可以借鑒,如果按照常規施工工藝開挖,必将影響工程施工進度。在工程一籌莫展的時候,馬洪琪院士經過現場踏勘、反複研究,率先提出了“高清坡、低開口、陡開挖、強支護、先鎖口、排水超前”的開挖支護原則,确保了開挖施工順利進行。這個原則目前已經成為國内高邊坡工程開挖治理的基本準則。

  2002年,小灣正式開工後,質量是馬洪琪院士最關心的問題。他說,“小灣要建成百年工程,不留質量隐患,是工程質量管理的最低要求,也是工程建設的最高原則”。每次到工地,他都要仔細查看施工情況,爬扶梯、走馬道,向施工人員詳細了解工程情況和存在的問題。小至爆破殘留孔的半孔半圓度、孔壁細微裂隙,他都要親自查看,反複告誡施工人員“細節決定成敗,來不得半點馬虎”。2010年,小灣電站全部機組投産發電,兩岸邊坡如身着盔甲的戰士守護着電站,原本“傻大笨粗”的邊坡,被譚靖夷院士稱為“藝術品”。

  馬洪琪院士有個習慣,每次到大壩澆築面,他都要親手摸一摸混凝土表面,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。

  記得小灣大壩澆築不久,一次馬洪琪院士到澆築面查看,現場施工負責人正信心滿滿地介紹先進的成套澆築工藝,觀察仔細的馬洪琪院士發現倉面沖毛、冷卻水管布置不到位,現場管理人員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,他很生氣。在随後召開的質量專題會上,我第一次見到一向和藹可親、平易近人的馬洪琪院士拍了桌子,嚴厲批評參建單位,讓在場的同志都出了一身汗。當時在小灣工地,流傳着這樣一句話,“質量不過關,馬院士絕對不會答應”。

  馬洪琪院士對質量的“較真”,讓我看到了老一輩水電人對工作的認真負責、對質量的嚴格要求,也加深了我對“百年大計、質量為本”的理解,也一直警醒着我:隻要是幹工程,就一定要把好質量這道關。

  小灣十年,每當我們碰到複雜技術難題,遇到施工危險和困難,馬洪琪院士總是我們技術上的“主心骨”。

  2004年1月,小灣電站左岸2号山梁出現險情,山體蠕滑變形趨勢十分明顯。如果這400萬方巨型山體滑落,将在瀾滄江上形成200米高的堰塞壩,對小灣工程建設影響巨大、後果不堪設想。圍繞這個問題,施工各方多次會商解決辦法,大家意見不一。有行業專家甚至悲觀的說:“不要再搶救了,還是盡早準備工程後事吧!”

  得知這一情況後,馬洪琪院士不顧身體不适,帶病前往現場,爬上山梁、下到谷底,認真查看,分析研判,研究制定搶險措施。春節前夕,過度勞累的馬洪琪院士病倒了,被強行送往昆明住院治療。雖然人在醫院,可他的心卻時刻牽挂着現場搶險,每天随時電話聽取監測數據彙報,數據的細微變化都牽動着他的心。在病床上,他邊輸液邊分析研究、邊電話提出指導意見。經過半年艱苦鏖戰,山體蠕變得到了有效控制、逐步穩定,工程建設終于轉危為安。

  當工程建設遇到“攔路虎”時,馬洪琪院士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“鑰匙”。記得是2005年8月23日,小灣電站壩基開挖,原本以為工程馬上可以大幹了。可誰也沒想到,開挖後裸露的大壩基岩表層松動、開裂,出現了像洋蔥皮一樣的層層薄片,壩基表層成了一堆破碎體,而且一直開挖一直出現、沒完沒了。參建各方、包括專家顧問意見分歧,現場施工被迫停止。這時,心裡最焦急的是馬洪琪院士。他反複研究、綜合多方意見,提出了以機械開挖為主、以弱爆破為輔,采取預錨固、邊挖邊錨固的處理措施,得到了大家的一緻認可。2005年11月25日,壩基清理順利結束,經過譚靖夷院士等專家組成的驗收委員會集體檢查,确認壩基清理一次合格。

  這樣事情還有很多。小灣電站建設已經過去10餘年,回憶起這些事情,還是讓我記憶猶新。在我們眼中,馬院士就是我們面對複雜技術難題時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
  随着瀾滄江水電開發推進,各種壩型廣泛應用,宛如“大壩博物館”。除了小灣,糯紮渡也極具代表性。它的心牆堆石壩,高261.5m,在世界同類大壩中居第3,較中國已建的土石壩提升了100m,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。可馬洪琪院士就是這樣執着的人,在他的眼裡,沒有什麼是幹不了的,外國人能做的,中國人同樣能做,而且要幹得更漂亮。

  2007年11月7日,馬洪琪院士在糯紮渡主持召開堰基開挖清理專題決策會。有的專家認為,堰基河床砂卵石層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沉積,比回填碾壓的壩區料要密實,沒有必要挖了換填。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約工程投資,還可以保障上遊圍堰填築工期和安全度汛。有的專家認為,圍堰是确保大壩主體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證,堰基穩定很重要,必須徹底清理。面對不同的聲音,會議陷入了僵局。

  這天深夜,瀾滄江公司總工艾永平、設計院負責人,來到了馬院士的房間。馬院士正戴着眼鏡,坐在桌前埋頭計算,為解決這一難題尋找科學依據。三人圍坐在小圓桌旁認真研究。最後,馬院士指着厚厚的一摞計算稿說:“厚砂卵石層經曆長時期的地質沉積,通常情況下是穩定的,但糯紮渡大壩高261.5米,變形和滲流是工程安全的兩大重點。對于糯紮渡這樣的超高土石壩,為确保大壩長期安全穩定運行,徹底清基還是必須的!”這項反複研究了半年之久的重大技術問題,終于定了下來。

  馬院士就是這樣,他善于在認真聽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,反複研究,果斷拍闆,使問題變得豁然開朗。他這種勇于擔當、敢于決策、善于決策的作風,讓我受益不盡。

  馬洪琪院士經常教導我,對待科學技術問題要嚴謹,解決技術問題決不能單憑經驗,要以事實為基礎,以科學為依據,要理論聯系實際,活學活用,還要敢于創新,幹出的工程才能經得起曆史檢驗。

  讓我印象特别深的,是糯紮渡大壩填築壓實度檢測,傳統方法用的檢測儀核心部件直徑僅有30厘米,而且檢測工序複雜,一次檢測要用12小時。結果出來前,現場隻能停工等待。針對這個問題,馬洪琪院士帶領團隊,研發出了核心部件直徑60厘米的超大型檢測儀,不僅簡化了檢測工序,而且縮短了時間,一次檢測僅用兩個半小時,現場不用停工等待,效率提高了近4倍。後來,這一檢測方法被業内廣泛采用。當我向馬洪琪院士當面請教時。他告訴我說,科學創新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,不能搞“花架子”,要把理論和工程實際緊密結合,理論聯系實際,“不達目标誓不罷休”,才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。

  馬洪琪院士善于學習、思路開闊,始終高度關注新技術、新趨勢。把互聯網數字技術應用到大壩施工過程中,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,馬洪琪院士想到了、而且這麼幹了!

  2008年,糯紮渡大壩開始填築,馬洪琪院士帶領團隊,率先提出數字大壩技術,這是“互聯網+工程”的最早應用,通過數字技術,實現了對大壩填築碾壓全過程、精細化、在線實時監控,确保了總體積達3400餘萬m3大壩的施工質量。2013年大壩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後,已經過5次洪水期考驗,261.5m的超高土石壩,最大滲漏量每秒僅15升,在國内外同類工程中最低,比許多混凝土壩還低,被業内專家贊為“幾乎完美”。糯紮渡工程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、獲國際裡程碑工程獎、詹天佑獎等15項重大榮譽。

  2015年,中國最高的黃登碾壓混凝土壩開始澆築,馬洪琪院士帶領團隊,再次将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,運用到碾壓混凝土壩施工管理中,成功開發了碾壓、溫控、仿真一體化建造管理平台,将中國水電建設管理提升到了智能化建造管理新水平。

  2019年6月,馬洪琪院士榮獲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!我為有馬洪琪院士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行業前輩、技術領路人,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!

  幾十年來,馬院士追夢水電、築夢水電、圓夢水電,他常和我們一起分享對水電建設的那份光榮。他說每幹完一個工程,心裡都有一種依戀。看到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水庫、大壩、廠房,看到親手參與的成果,就像一個個作品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他告訴我們,在做學問和幹工作上,要盡量做到“三多三少”:多一點自以為非,少一點自以為是;多一點換位思考,少一點固執已見;多一點辯證思維,少一點形而上學。這些,都是馬院士用一生的實踐,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,也激勵着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,以馬洪琪院士為榜樣,在深圳市盛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努力拼搏、不懈奮鬥!
http://yy-art.com http://wd-szdry.com http://skymmm.com
XML 地圖